大邑中學校級課題——如何培養學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提高文綜解題能力”
發表時間:2010-12-15 16:02:53 來源:大邑中學 編輯:科研室

如何培養學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提高文綜解題能力”

研究報告

一、導論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能力立意”是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靈魂,其含義是以考查能力為目的命制試題。“能 力立意”的出發點是從考查能力出發命題,考查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試題以實際問題立意,設置問題情景,根據問題需要,確定考查的主干知識體系,不忌諱知識的重復,不追求知識的數量;從認識分析實際問題角度設問,提問的內容是認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態度、觀點和方法,不直接提問知識的內容。  

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往往通過設置新情境,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能力、運用知識描述論證能力。“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與“論證和探討問題”三項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是考生正確解答問題的前提條件。

獲取和解讀信息過程實際上就是審題過程,考生一定要把已知條件是什么,求證什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解讀清楚,一定要把信息中的關鍵詞關鍵信息隱含信息提取出來。獲取信息、解讀信息要防止思維定勢,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一著失誤,全盤皆輸

     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都不能忽視對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培養和檢驗。是否具備較強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是能否做好文科綜合試題,能否獲得高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要求和特點,做好充分的科學備考的準備呢?

(二)課題相關概念的界定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含義:所謂信息,即試卷中的文字資料、圖表、各種數據、畫面、符號等。獲取信息即發現、收集信息,解讀信息即是對信息的理解。
  信息的獲取和解讀不等同于對知識的獲取和理解。它們在獲取的渠道、目的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對知識的獲取主要由課堂或其它形式的教學過程完成,其主要目的是奠定學習者的文化基礎;而信息獲取的路徑較之學習更為寬廣,其目的除豐富社會體驗、文化內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信息傳遞的內容,準確地分析事物的實質,判斷事物的發展并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文化基礎愈深厚,對信息感受愈敏銳,對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愈深刻,判斷事物則愈準確。

獲取和解讀信息的過程,包含發現信息、判斷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維過程,因而更明顯地表現出個體的思維能力。在知識內容迅速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整合的當代,這種捕捉新的訊息,感受新變化、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就更凸顯出其重要性。
  獲取和解讀試題信息,首先表現為審題的精準,其次是能把握各種信息的性質,回應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實上,對信息的處理將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內容和過程

1.課題研究的目標

    縱觀幾年來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卷,已呈現出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解決問題思維能力的特色。為此,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解題的能力,提高在高考中的得分率。同時,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也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課題的研究內容

      1、研讀考綱,分析考題,明確高考能力目標和要求。

      2、探討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思路和方法。

      3、研究專題專項練習學案,編寫教學案例分析。

3.課題研究過程

課題研究周期為1年(2006.42007.7),分為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課題成員收集和整理近年來相關文綜政治試題,對試題的信息呈現的形式和特點進行分析和歸納。教學中了解學生在審題中存在的困惑和障礙。收集和整理有助于提高學生審題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2、實踐階段,結合學生實際和周考反饋的信息,通過集體備課方式,研究成因和對策。逐步形成方法,通過講評課和復習課方式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學法指導,在課后以案例分析方式進行課后總結。總的說來,研究內容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加強學情研究,了解學生實際問題

在高三的上期,教學工作中著重要求上好復習課和評講課,以達到應考的要求。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必須有清楚的認識。

在平時和集體備課中,加強了對學生情況的分析。對“零診”、“一診”考試作了詳細的分析,對學生的失分原因作出分析和對策研究。

在多次的考試分析和課堂反饋中,學生在審讀試題設問,提取材料信息,規范表述問題等方面出現明顯的欠缺。尤其在提取信息明確材料立意的能力不足,成了學生在“零診”、“一診”考試中失分的主要原因。

②加強教研,重在解決問題

充分利用復習課和評講課,分專題對學生“如何分析材料”,“如何審讀圖表題”,“如何審準設問方向”“如何做好選擇題”等問題進行訓練。

教研著眼于,如何培養學生能力的提升,探尋有效的教學方式。帥美教師利用多媒體,針對學生在解答主觀試題中困難,歸納了在考試如何有效把握信息的方法,教學效果明顯。(見材料)

③收集素材,歸納整理

在后期“知識專題復習”階段,對學生的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進一步的培養提升。并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對時事熱點材料進行分析。讓學生用簡短的語言歸納材料立意,讓學生根據材料內容學會設問,并能清楚表述問題。

認識學習相關資料和高考要求,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

認真收集學生的各種反饋信息,和教師的教案和教學設計。做好結題準備。

3、總結階段,課題組整理資料,撰寫論文,申請結題。

(四)研究方法

1.問卷法:擬選取大邑中學高一、高二文科班的同學為調查對象,以問卷為主,輔之以訪談方法收集數據資料,并進行比較分析,了解他們在歷史學習中的解題方式,明晰他們的文科思維力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從而為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文科思維力提出建議。

 2.實驗法:2009級學生以培養、提高基礎年級學生的文科思維力為目的進行相關實驗。

(五)研究人員與研究制度

(一)研究人員:王貴輝  帥美

(二)研究制度

1、每周五下午集體研究。

2、每學期進行階段性總結,研究學情和對策,編寫案例分析。

3、每階段進行系統總結報科研室存檔。

(六)研究成果

1、研究方案

2、研究報告

3、案例分析

4、相關論文

5、學生感受和反饋

二、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高考政治試題信息呈現形式和特點

高考政治試題是通過提供一定信息來考核規定的能力目標與要求的。“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與“論證和探討問題”三項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是考生正確解答問題的前提條件。

政治試題信息,即試卷中的文字資料、圖表、數據、畫面、符號等,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1. 情境文字類。不僅指詩詞、成語、格言、諺語和名人名言等文字,而且還包括圖表說明、引文以及必要的“注”等。這是高考政治試題提供信息的最基本方式。

    2. 漫畫類。是以一幅、一組漫畫或圖文結合的內容作為背景,通過簡單的文字提出問題,以辛辣、幽默、諷刺的方式來批評生活中一些錯誤思想或行為的形式。

    3. 數據圖表類。是用圖表、圖示、曲線圖結合一定的文字、數據等作為背景,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辯證地分析概括其中的現象、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建議、措施、思路等的形式。

(二)2006年高考文綜考綱的目標與要求

2006年仍堅持已確立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考核目標與要求。考核目標是根據考生完成測試的思維過程制定的,包括:
  1.獲取和解讀信息
  所謂信息,即試卷中的文字資料、圖表、各種數據、畫面、符號等。獲取信息即發現、收集信息,解讀信息即是對信息的理解。
  獲取和解讀信息的過程,包含發現信息、判斷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維過程,因而更明顯地表現出個體的思維能力。在知識內容迅速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整合的當代,這種捕捉新的訊息,感受新變化、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就更凸顯出其重要性。
  獲取和解讀試題信息,首先表現為審題的精準,其次是能把握各種信息的性質,回應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實上,對信息的處理將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
   
縱觀幾年來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卷,已呈現出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解決問題思維能力的特色。
   
信息的獲取和解讀不等同于對知識的獲取和理解。它們在獲取的渠道、目的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對知識的獲取主要由課堂或其它形式的教學過程完成,其主要目的 是奠定學習者的文化基礎;而信息獲取的路徑較之學習更為寬廣,其目的除豐富社會體驗、文化內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信息傳遞的內容,準確地分析事物的實 質,判斷事物的發展并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文化基礎愈深厚,對信息感受愈敏銳,對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愈深刻,判斷事物則愈準確。

三、 探討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思路和方法

    獲取和解讀信息的過程 包含發現信息、判斷信息的重要性程度 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維過程。準確把握信息的性質是獲取和解讀的前提。現以 2006 年高考文綜全國卷 I 38 題為例進行分析。

[例題] 2006全國文綜·38)根據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38、(32分)根據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見圖8

材料二

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中存在高投入、高產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現象。能源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擺在突出位置。

分析圖8顯示的經濟信息。(8分)

結合材料一、二,運用經濟常識分析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過程中,企業應該的措施。(12分)

3)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要注意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求。試運用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關系的原理加以說明。(12分)

     此題作為文科綜合中政治試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綜合性。整個試題中呈現的信息是屬于最高形式的組合信息,而且對學生能力要求比較全面,難度適中。

 (一)從文字背景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高考試題所提供的文字背景材料都是經過仔細篩選的。解題時一定要對背景材料進行認真的研讀 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取出關鍵詞句 這將直接影響考生解題的思路和速度。

例題中 從材料一可獲取的信息是從表注可知圖 1 是關于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圖表。橫向從歷史角度看GDP 與能源消費均逐年增長。縱向從 GDP 與能源消費對比看2002-2004 能源消費增長明顯快于 GDP 的增長 2004-2005 能源消費率增長下降同期 GDP 增長率保持穩定。

材料二 中指出能源緊張 、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這是一條重要背景信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應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擺在突出位置。國家、企業、個人都應有具體行動。特別是作為國民經濟細胞的企業應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這才是命題者的命題意圖。

審題是獲取和解讀信息的前提。一審標題。如圖表題 標題是圖表的 眼睛”, 審好標題有助于對圖表所反映的中心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二審圖表。要弄清圖表有幾個要素、幾個層次這樣做有利于全面地組織答案從而避免要點的遺漏三審表尾。一般表尾是以注的形式出現的是對圖表的補充說明對答題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圖表主要有表格、餅形圖表、數軸等。不同類型圖表提取信息方法也不同。 如表格圖表格的內容一般由時間、項目和表現各個項目狀況的數據構成。對此可按時間順序縱向比較變化發展的趨勢按項目類別橫向比較不同項目的不同地位和比重等。餅狀圖主體現事物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要搞清楚整體表示什么不同部分分別代表什么然后從一個事物各個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變化比較中分析現象揭示原因。數軸類分為曲線型和柱狀型。如果是曲線型 應把握曲線變化的情況理解兩變量的關系。如果是柱狀型應分析縱橫兩軸 所代表的變量變化情況同時還要比較柱狀體之間的異同而且要特別注意較長或較短柱狀體所代表的信息。

(二)從試題的設問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高考試題提出的解題要求通過所設置的問題體現 問題一般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所以首先要提取出理論、實際和聯結點三個部分的關鍵詞。理論部分抓 范圍關鍵詞”、實際部分抓主題關鍵詞、聯結點部分抓方向關鍵詞

例題中 問題 (2) 運用經濟常識為范圍關鍵詞 結合材料一、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過程中為主題關鍵詞 ,“企業應該采取的措施是方向關鍵詞。問題 (3) 運用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關系的原理為范圍關鍵詞 ,“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要注意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主題關鍵詞 ,“運用原理加以說明為方向關鍵詞。

選擇題中聯結點部分更要抓住如經濟、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哲學道理 措施是、制度是、標志是、性質是、特點是等 范圍關鍵詞” ;最、根本、最根本、主要、重要、最重要等形容關鍵詞”;表明、說明、體現等動詞關鍵詞

為此訓練中一要把握考查角度明確知識和原理屬于經濟學、哲學還是政治學如是哲學應弄清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是歷史唯物主義部分。二要把握考查的實際問題要對近年來特別是一年來國內國際大事特別是國內重大實際問題予以關注要通過專題復習系統掌握各個領域中的熱點特別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焦點問題。三要把握設的思維點。設問到底要從哪幾個方面分析是現象、原因還是意義、方法、措施等 ? 解答要分為哪幾個層次 ? 要通過研讀設問拎出全部的思維點還應站在命題人立場去審設問準確把握命題人的設問立足點和命題意圖

(三)獲取和解讀答案的組織信息

    高考政治試題答案的組織要符合試題的背景信息和問題設置要求緊密結合材料展開分析與綜合并使觀點與材料有地統一表達要使用學科術語要具有定的層次性、邏輯性和完整性它是考生能力的外在表現。

例題中問題 (1)分析圖表經濟信息這是層次與邏輯要求至于能否答出還取決于考生對圖表的解讀程度和對日常經濟現象的關心程度。問題 (2)企業應采取什么措施”,答題時要使用經濟術語并圍繞企業應采取的措施展開問題 (3)運用原理加以說明能否答好取決于考生對書本知識的儲備情況和是否具備一定的答題技巧。

參考答案 :(1) 2002-2005 年間,我國 GDP 持續、平穩、高速增長;同期,能源消費總量也高速增長。②2002-2004 年,能源消費增長明顯快于 GDP 的增長。 2004-2005 年,能源消費增長率下降,同期 GDP 增長率保持穩定,說明我國經濟發展中單位 GDP 能源消耗高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2) ①企業應該降低物耗、能耗節約資源降低三廢排放減少環境污染由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增長方式。②為達到這個目標企業應該依靠科技進步采用先進技術提高企業職工的勞動技能采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或發展循環經濟、采用清潔能源、循環利用、降低廢品利用率 提高產品質量、創品牌、提高加值等 )

(3) ①要尊重客觀規律這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因為規律具有客觀性。我們既要尊重經濟增長的規律又要尊重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規律。② 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是認識和利用律的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主要表現在提出可持續發展目標能動地認識相關規律在實踐中創造條件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四、培養學生政治學科能力的基本方法

(一)扎實的知識是獲取和解讀信息的基礎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沒有知識,能力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綜高考“以能力立意,以現實問題命題”,重視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的是對問題的思維過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絲毫沒有否定知識的重要性,反而更加注重知識的基礎地位。

扎實的知識功底是獲取和解讀試題信息的基礎。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看,答案絕大部分是所學過的基礎知識。文化知識基礎愈深厚,對信息的感受愈敏銳,對事物的判斷則愈準確。

    備考中關鍵是夯實基礎。所謂基礎知識,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三個學科(經濟學、哲學、政治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及其相互聯系。復習基礎知識,要根據考綱,調整復習的標高。可從微觀到中觀再到宏觀循序漸進地把握。首先是要把握每一個考點的主體內容,從微觀上弄清考點;其次是要把握主要知識點之間的內 在聯系,搞好專題復習,從中觀上構建知識體系;再次是要從宏觀上把握整體,把握學科知識,理解學科的基本思想,掌握學科的基本內容;最后還應把握理論與實際問題的相互聯系,做到基礎知識識記、理解與運用的統一。

(二)關注熱點,緊密聯系實際

高考復習備考所謂的;“熱點”就是受關注的實際問題,即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關系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和切身利益的問題;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群眾著力解決和關注的問題。

緊密聯系實際,以實際問題立意考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現行高考命題的立意大方向。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復習備考必須重視正確對待實際問題,要從實際問題出發,研究知識的運用問題,探討知識與實際的緊密結合問題,思考怎樣掌握知識才能夠有用和怎樣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熟悉了解掌握哪些實際問題、怎樣熟悉了解掌握實際問題。

高考試題以熱點問題作為材料,設置新情景,提出關于實際問題的設問,不回避熱點,不是考查熱點;高考試題蘊涵學科知識,設問要求運用知識分析認識解決實際問題,也不是考查知識;高考試題以實際問題為中心設問,要求運用知識回答問題,考查的是知識運用的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考綱提出的 “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高考試題不回避熱點的原因在于熱點是能力和知識存在的載體。四項能力中的“信息”、“事物”、“問題”和“調動和運用知識”的對象(“載體”)都是熱點問題。考生對熱點問題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掌握,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從展示,不了解實際問題的來龍去脈,也無法運用知識,能力就無從表現和培養,也無法考查。考生對熱點問題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掌握,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從展示,不了解實際問題的來龍去脈,也無法運用知識,能力就無從表現和培養,也無法考查。

五、課題研究成果在實踐中運用和反思

教研著眼于指導教學。在教學和教研我們始終在研討如何培養學生能力的提升,探尋有效的教學方式。本組教師在課題研究中積極運用課題研究成果指導教學,針對學生在解答主觀試題中困難,歸納了在考試如何有效把握信息的方法,教學效果明顯。在高三后期“知識專題復習”階段,利用專題專練的方式對學生的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進一步的培養和提升。并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對時事熱點材料進行分析。讓學生用簡短的語言歸納材料立意,讓學生根據材料內容學會設問,并能清楚表述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生解題的能力和水平。

案例分析是我們常用的教學反思手段,課題的許多成果是以這一形式呈現出來的。但由于我們的經驗不足,顯得尤為淺薄,但我們還在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六、參考文獻

1.2006年高考考試說明》

2.《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3.《高中政治》,中學時光雜志社

4.高三政治教學網,http://gszzjxw.2000y.net/



來源:大邑中學  編輯:科研室
COPYRIGHT 2021 四川省大邑中學校版權所有 四川省大邑中學8211聯合設計制作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晉原鎮邑新大道188號 備案序號:蜀ICP備2021019122號-1 郵政編碼:611330
Email:scdyzx@126.com 聯系電話:88296990
丝瓜视频.污视频app在线下载-丝瓜视频app污下载-丝瓜app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