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近代中國對民主的理論探索(教學設計)
四川省大邑中學 楊敏
【課程標準】
簡述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關于民主的主要論述,比較其觀點的異同
課標解讀
1、知道康有為民權觀的主要內容,列舉梁啟超對民權政治的認識,理解其進步意義。
2、列舉孫中山民權思想的主要內容,比較其與維新派民權思想的不同點。
3、理解孫中山民權思想與維新派民權思想的關系。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明末清初、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中國的仁人志士探索民主理論的情況,從明末清初對黃宗羲、顧炎武對君主專制的抨擊到近代維新派為救亡圖存在抨擊君主專制的同時吸收西方民主的思想,進而提出了民權思想,再到20世紀初孫中山不僅對民主理論進行了探索,而且結合中國國情設計了實現并保障民權的方案,他們的努力使民主理論逐漸走向成熟,民主理論的成熟將推動著中國民主革命的進行。因此,本課在中國民主政治發展歷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經過一年文科的學習,已初步具備文科歷史學習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同時本課內容在必修三和選修一相關部分已介紹過,學生對于思想家基本觀點的整理應該不會很難,因此教學中注意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同時本課理論性較強,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生通過對教材知識的整理,能概括出各思想家的觀點。
(2)學生能結合這些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對這些思想作出正確認識。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對教材信息的提取,概括出各思想家的觀點。
(2)學生能通過比較康梁民主思想與孫中山的民主思想,理清民主思想發展的過程。
(3)學生能結合相關材料和所學知識,客觀分析維新派和孫中山的民主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體會到在中國民主歷程中梁啟超、孫中山等先輩們所作的努力和對實現民主所作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重點:(1)概括并理解維新派與孫中山的民主思想觀點。
(2)比較孫中山與維新派民主思想的異同,理解孫中山民主思想與西方民主思想的關系。
難點:正確理解孫中山與維新派民主思想產生差異的原因及對中國歷史所產生的影響。
【課 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模式】學案導學法
【設計思路】
本課內容在必修三的相關部分已進行過介紹,所以,本課教學中主要通過導學案引導學生預習教材,落實具體知識;通過探究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深化知識。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課前預習 |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情編制導學案 |
根據導學案要求預習教材 |
學生通過自主預習教材,熟悉主干知識 |
課
堂
教
學 |
導入 |
利用孫中山中山裝的含義的視頻導入 |
看、想、聯 |
利用情景的設計調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思維 |
梳理
線索 |
落實基礎知識,引導學生理清中國探索民主理論的幾個階段和特征 |
梳理線索,把握民主理論探索的階段及特種 |
通過知識線索的梳理,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知識 |
問題
探究 |
設計問題:根據各思想家所處的時代,你可以把他們對民主理論的探索分成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探索有何特點?為什么會呈現不同的特點?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進而解決本課的重難點知識 |
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結合問題要求進行探究、分析,進一步落實并深化知識 |
讓學生通過材料的解讀和問題的探究,逐步提高解讀材料的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知識 |
小結 |
引導學生對民主理論探索的階段及特征進行梳理 |
回顧知識,整理民主理論探索的階段及特征 |
回復知識,
理清思路 |
練習 |
設計一定量的練習題,講練結合,檢查知識落實情況 |
完成相關習題,落實知識 |
通過習題訓練落實知識 |
課后練習 |
指導學生完成相關習題鞏固知識 |
完成練習,鞏固知識 |
鞏固知識 |
來源:大邑中學教務處 編輯:大邑中學教務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