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近代中國對民主的理論探索(導學案)
發表時間:2013-11-21 16:38:52 來源:大邑中學教務處 編輯:大邑中學教務處

3  近代中國對民主的理論探索(導學案)

一、課標要求

簡述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關于民主的主要論述,比較其觀點的異同。

二、課標解讀

根據課標要求,同學們學習本課應掌握以下知識:

1、知道康有為民權觀的主要內容,列舉梁啟超對民權政治的認識,理解其進步意義。

2、列舉孫中山民權思想的主要內容,比較其與維新派民權思想的不同點。

3、理解孫中山民權思想與維新派民權思想的關系。

三、梳理知識:(閱讀完本課后請完成以下內容)

理理:本課共有幾個子目:分別是                                               

                                   。你能理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嗎?

 

 

1、本課主要介紹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們分別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和主張?(記住哦)

 

 

 

 

 

2、根據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可以將他們對民主理論的探索分成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探索

   有什么特點?

 

 

 

 

 

3、同樣的探索,為什么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他們的探索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分別產生了怎樣

的影響?

 

 

 

 

 

 

 

 

 

4、比較孫中山民權思想與維新派民權思想的異同,這兩種思想之間有何關系。

 

 

 

 

 

 

五、實戰演練:

1.明清之際出現了黃宗羲、顧炎武等進步思想家,大力抨擊君主專制,這從本質上反映了

A.農民反封建的愿望強烈                   B.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的愿望

C.新的經濟成分的發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縛   D.資產階級對民主的發展要求

2.梁啟超將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視為“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主要是因為該著作

A.主張君主立憲制               B.反對重農抑商

C.提倡“法治”,反對“人治”    D.提出“人人有“自主之權”

3.下列思想觀點與嚴復相符的是

A.廢君權,倡民權,變不平等為平等

B.吸收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論的思想,倡導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C.君民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契約關系

D.主張以革命的方式,實現民權

4.我們說孫中山的民權思想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民權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主要是因為孫中山主張

A.實現民主、自由和平等             B.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

C.改變清朝君主專制統治             D.建立資產階級國家政權

5.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在西方三權分立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進行了完善。下列關于其表述不正確的是

A.孫中山民權思想的基本內容         B.凝聚著孫中山民主思想的精華

C.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基本前提         D.旨在確保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6.20世紀初,某鄉紳《新年雜詠》一詩:“新制初更陽歷年,家家彩勝斗喧闐。宜春帖子多新樣,大半三民對五權。”該詩反映了

A.西方文化改變了中國傳統文化       B.孫中山民權思想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C.守舊勢力對近代文化的抵觸         D.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被動搖

7.2011年全國卷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經典中,民本思想有較多的體現。《尚 書》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子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認為民貴君輕,又稱:“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據《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國有三:一曰君主之國,一曰民主之國,一曰君民共主之國……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茍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則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親矣,內可無以亂,外可無以悔……由此而擴充之,富強之效亦無不基于此矣。泰西諸國,以英為巨擘,而英國政治之美,實為泰西諸國所聞風向慕,則以君民上下互相聯絡之效也。                       ——摘編自王韜《弢園文錄外編》

材料三  孫中山認為,“中國古昔……有所謂"民為貴,君為輕",此不可謂無民權思想矣。然有思想而無其制度,故以民立國之制,不可不取資于歐美”。他強調“民國之國家,為全國國 民所公有;民國之政治,為國民所共理;民國之權利,為國民所共享”。

—摘編自《孫中山全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

 

(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韜與孫中山民主思想的異同。(10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民本思想與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關系,并簡析近代中國民主思想興起的歷史必然性。(14分)



來源:大邑中學教務處  編輯:大邑中學教務處
COPYRIGHT 2021 四川省大邑中學校版權所有 四川省大邑中學8211聯合設計制作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晉原鎮邑新大道188號 備案序號:蜀ICP備2021019122號-1 郵政編碼:611330
Email:scdyzx@126.com 聯系電話:88296990
丝瓜视频.污视频app在线下载-丝瓜视频app污下载-丝瓜app色板